為何尼采沒有女朋友

永恆回歸的不同解讀

前言

拙文原為〈林襄比尼采重要〉的註釋,解釋為何贊同「永恆回歸」的其中一種詮釋。結果愈寫愈長,居然比原文更長,於是另行成篇,避免成為負累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1.

尼采說過「這個世界帶有無限多種詮釋」《快樂的知識》No. 374,所以尼采的文本也有無限多種詮釋。

「永恆回歸」可解讀為「思想實驗」「處世準則」《快樂的知識》No. 341。尼采以寓言提醒世人,做每件事都要設想每一刻將無限次重臨。

設想版的「永恆回歸」只是一種態度:就算當下重返無限次我都願意。若果每次抉擇皆以此為準則,便能掙扎世俗的枷鎖,善待自己的人生。這種詮釋未必有註定的命運,依然有選擇的可能,鄂蘭的解讀便傾向此說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2.

另一種解讀就是尼采真的認為世界是自有永有、無始無終的封閉系統,一切都註定永遠重覆。

證據之一見於《快樂的知識》。尼采用「音樂盒」來比喻宇宙「永遠都在重覆」,宇宙既不存在任何「目的」;也不存在任何「偶然」《快樂的知識》No. 109

證據之二見於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。尼采在〈三種變形〉提出靈魂三變:溫馴的駱駝背負既有的價值;掠食的獅子打倒價值的怪獸;遺忘的孩子會有重新的開始。正因孩子「天真」而且「善忘」,才有在重覆的「遊戲」裡活下去的意志。

他隨後在〈康復者〉指出「永恆回歸」不會帶來新的或者更好的生命,回來的永遠只是相同的生命。因此拙文不取夾雜佛家的翻譯「永劫回歸」和「永恆輪迴」,尼采的循環宇宙觀與佛教完全不同,不會因為「善惡業報」而有不同的「因果輪迴」。

證據之三見於《瞧!這個人》。尼采首次說明「永恆回歸」是「萬物必定無限地反覆循環」(the unconditional and infinitely repeated circulation of all things)。偉大的人不會隱瞞命運的必然,而且熱愛命運(amor fati):不想有任何改變,無論過去、將來還是永遠。

他在書中更加自嘲「對於我的思想裡真正的深淵,我的『永恆回歸』反駁最力者,永遠是我的母親和妹妹。」藉此抱怨他多麼抗拒與兩人(永遠)成為家人。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也提過,他厭倦的人渺小的人都會「永恆回歸」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3.

尼采不想出版但在死後出版的筆記或可調和不同詮釋,編輯之一正是其親納粹的妹妹。

「就照你所應該希望重新再來一次的方式生活 —— 這是義務 —— 因為你無論如何都將重新再來一次!⋯⋯重點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,且無論如何都不退讓!這其中就有永恆!」Nietzsche’s 1881 notebook, No.11 [163]

倘若我們願意「遺忘」,相信有「新的開始」,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人生(態度)。喜歡勤力就盡情勤力;喜歡休息就盡情休息;喜歡服從就盡情服從,以上皆是尼采在筆記的舉例。

藐視一切信仰的尼采只有一個信仰,就是世界會無限地且不變地周而復始。由於一切苦樂已在命定的鎖鏈裡環環相連,不能只想要其中一節而排除其他環節。若果你渴望生命裡的某些事,就意味著你必須對所有事 say Yes《權力意志》No. 293

尼采藉此推衍出人的「義務」,就是肯定生命的一切,無論快樂、痛苦還有欲望,「沒有刪減、沒有例外、沒有選擇」《權力意志》No. 1041。我們想要的就是命運給予自己的本來面目《快樂的知識》No. 335 ,並以當下必定無限再臨的方式過活。

既然「自由意志」只是騙局《偶像的黃昏》,〈四大錯誤〉No. 7,就沒人需要為命運「負責」,我們便能從「無辜」之中得到「安慰」《權力意志》No. 765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4.

誠如呂克・費希(Luc Ferry)所言,若果「永恆回歸」的意思果真包含第二種解讀,那麼此說不免有老套之處,就是徹底的宿命論。但其開創之處是將宿命論推向極致,永遠無處可逃,死也無法擺脫。莎樂美聽過尼采介紹「永恆回歸」後便感失望,無怪尼采命中註定沒有女朋友。

同樣誠如費希所言,「我們也許不同意他的看法,甚至厭惡他,但在他之後,我們確實已經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思考了。而這無疑是天才的標記。」

尼采曾經以浪為喻《快樂的知識》No. 310。人生就似波浪,永遠抱負追求更高價值的意志,這是命運的必然;結果永遠是下一波同樣的浪潮,這也是命運的必然。

最後他說我們「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」——「都是想要(實現目標)的人!」將來浪潮會改變海岸線,但我們永遠註定看不見。

尼采曾寫信給母親和妹妹,既自負又自嘲他的書「讓我們不太好聽的姓氏永垂不朽。」那怕命運無限次復返,尼采永遠會在都靈保護被鞭打的老馬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後記

許寶強老師推薦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的《尼采》;王劍凡老師推薦呂克・費希(Luc Ferry)的《給青年的幸福人生書》;另一位老師推薦呂迪格・薩弗蘭斯基(Rüdiger Safranski)和卡爾・洛維特(Karl Löwith)的論著。

無奈洛維特實在太深,始終無法攻克,於是轉讀森岡正博。他與費希都點出尼采的學說有不易調和的張力,深契我心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參考文獻

吉爾・德勒茲《尼采》

漢娜・鄂蘭〈尼采對意志的拒斥〉

呂克・費希《給青年的幸福人生書》

林襄、莉奈《與你襄遇》、《薰 KAORU》

呂迪格・薩弗蘭斯基《尼采:其人及其思想》

陳日君《(現代)哲學與天主教信仰(第二期)講座講義》

森岡正博《不要出生,是不是比較好?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》

尼采《尼采如是說》、《快樂的知識》、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

部分中譯本沒有清楚交代尼采文獻的出處,拙文已盡力參考不同譯本並交代來源。

來源:《與你襄遇》;作者:林襄、莉奈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