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詩》:同感將彼此相連

1.

愛去森記的顧客都無法說得清究竟是去擼貓還是睇書,或者兩者兼而有之。

店裡所有貓都吃同樣貓糧,但不知何解一隻叫「死肥仔」的貓卻特別肥,一位老顧客在我面前示範怎樣拍牠肚皮,我崇拜地望著她擼貓可以像打鼓般啪啪有聲。

但主子的性格與身形同樣多端,還有一隻最漂亮又最難擼的貓叫「蝶蝶」。我喜歡和害羞的蝶蝶捉迷藏,每當我走近牠便會逃往另一邊書廊,為了捉弄蝶蝶我會躡手躡腳掉頭,在另一邊書廊和牠打照面碰頭。有時蝶蝶躲避不及,便會貓急跳牆跳到高處逃離我的魔掌。始終可望而不可及,有點像點到即止的緣份。

2.

森記的老闆陳小姐喜歡和顧客談書,一回她甫見到我,便興致勃勃地談楊絳譯的《斐多篇》,嚇得我不懂裝懂只圖蒙混過去。陳小姐習慣將讀過的好書擺在當眼處,牆上還貼滿她的讀書摘要,過去端賴她在周耀輝的《紙上染了藍》貼上「好書」標誌,我才有幸發現這本書。

某日我繼續追求蝶蝶,赫然發現牆上貼著但丁《神曲》的章節。陳小姐一定讀過普利摩.李維(Primo Levi)的故事,博學的讀者一定知道是《神曲》哪一段。

3.

葉禮廷在新書《生命是一場尋求慰藉的旅程》(On Consolation)詳述這首詩的因緣,背後的傳承其實已迢遞千年。

一切源於波愛修斯的名著《哲學的慰藉》。當時皇帝指控一名元老謀反,位極人臣的波愛修斯攬到自己頭上,詎料皇帝早就想剷除權臣,結果他自身難保淪為死囚。

波愛修斯在獄中自我拷問,為何壞人享福而好人受苦,上帝卻一直袖手旁觀?他想像智慧女神來探望他,勸勉他擇善固執,貫徹始終。無論表面上還是背地裡,人所做的一切上帝都知道。

4.

波愛修斯死後七百多年,但丁參考《哲學的慰藉》寫下《神曲》,由一位女神帶領作者走過煉獄。但丁死後六百多年,普利摩.李維走過真正的煉獄。

在奧斯維辛有一位叫「尚」的法國年輕人,央求李維教他意大利語。在恍如天啟的一刻,年輕時讀過的《神曲》突然湧入李維的心:

「仔細想想賜給你生命的種子,你生來不是為了當野蠻人,而是為了追求知識和品德。」

李維沒有交代尚的去向。他大概永遠留在奧斯維辛,而李維將這首詩的記憶帶出集中營。

李維死後三十多年,一位香港書店的老闆因同一首詩感到慰藉,將之貼在牆上,留待下一個人記起。

5.

我們都知道加拿大的靚仔總理是杜魯多,但本來獲委以重任的是葉禮廷。閱讀《慰藉》會感受到作者懷抱淡淡的創傷,當年加拿大自由黨的元老親赴美國徵召葉禮廷,他才毅然折節從政,結果在大選慘敗給保守黨。

自由黨終於明白不能指望哈佛教授去競選總理,選舉政治從來不講學問而講包裝,靠杜魯多才能收復失地。葉禮廷黯然退出政壇,繼續著書立說,他的失敗成為我們的慰藉。

6.

葉禮廷受業於以撤・柏林,兩人的家庭都是不見容於政權而離散的俄國人。

二戰後柏林為英國出使蘇聯,雖然被跟蹤和竊聽,但他依然成為鐵幕以外第一個讀到《齊瓦哥醫生》的外國人,更傳奇地邂逅《安魂曲》的作者安娜.阿赫馬托娃(Anna Akhmatova)。

邱吉爾的兒子(Randolph Churchill)在樓下不耐煩地大叫打斷兩人,按香港人的角度須處以 BBQ 的極刑。柏林留在安娜的家徹夜長談,導致謠言四起,蘇聯以為邱吉爾計劃營救國寶級詩人到英國;好事之徒則齷齪地咬定兩人不止談文論藝,除了精神交流還有更高層次的物理交流。

柏林與安娜情同知己,不僅僅在於一夜曖昧。他們共同承受鐵幕將社群一分為二的創傷,留下的人受盡折磨;離開的人失去故鄉。

安娜向柏林傾訴「你是從人的社會來的,我們在這兒卻被人與人之間的高牆所隔絕。」後來柏林向朋友形容蘇聯的迫害「比直接乾脆開槍射殺了他們還要惡劣。」

但阿赫瑪托娃拒絕流亡,她很清楚一旦選擇離開,黎明卻久候未至,影響力便會迅速消亡。她寧願戲劇化自己的生命,承擔與同胞共患難的悲劇角色,讓所有苦楚都得以記下。她在一首詩寫下預言:

「他不會成為我摯愛的丈夫,但我們所成就的,他與我,將撼動二十世紀。」

7.

許鞍華的《詩》中最動人一幕,就是訪問黃潤宇憶述她抄寫策蘭的詩〈小屋的窗〉寄給牆內朋友。對方用很醜的字回信,原來這是他第一次收到詩,由是永誌不忘。同一首詩能夠跨越時空讓彼此得到共鳴,滄桑之感,諒有同情,黃潤宇說著說著不能自己。

過去無分中外,我們都相信冥冥中有果報。即使有生之年從未見到,好人都過得淒涼,壞人都活得好好,但我們始終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審判。

但去到祛魅的時代,人類漸漸接受一個只有物質的世界,一切都由物理和機率決定,合理地解釋報應只是一廂情願,人的努力可以毫無意義。

因此在沒有神明的時代,神聖的使命從神下放至人,就是記憶。但神不會死,我們只能盼望記憶會傳承。

要老實承認人生可能會徒勞甚至白死。唯有記得我們努力過,我們的人生才不會枉過。

8.

在錄音和錄影的科技出現前,語言和文字的功用涇渭分明,語言屬於「共時性溝通」;文字兼具「歷時性溝通」。

過去只有文字能夠超越時代,讓不同時代的人接收同一訊息。無論是猶太人的《詩篇》還是中國人的《詩經》,詩是最早傳遞記憶的方式。

柏林一生都忘不了小時候拉比教他希伯來文,叮囑他長大後才會明白,每一個字都背負猶太人的血淚。

9.

人生在歷史只是短暫的音符,很少人聽得出一個音符有何作用。但只要上一節音符打動到您,您的人生便會成為下一節音符。就像《神曲》背後的故事流傳千古,人與人的「歷時性溝通」會將音符串連成旋律。

無論我們活在荔枝角、大欖、赤柱、羅湖;選擇永遠留在香港還是永遠留在天安門,記住我們,您會是下一節音符。將來我們回望過去,才會理解整首詩歌的內容。耐心(patience)的拉丁文(patiens)原意其實就是受苦。

參考文獻

葉浩《以撒.柏林》

鈴木董《大人的世界史講堂》

普利摩.李維《假如我是一個人》

約翰.路易斯.蓋迪斯《大戰略》

艾瑞克.魏納《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》

葉禮廷《生命是一場尋求慰藉的旅程》

葉禮廷《以撒.柏林傳》(兼引立緒版與譯林版中譯本)

來源:《葬送的芙莉蓮》第二季,第 22 集〈下次開始就是敵人〉;作者:山田鐘人,阿部司,Madhouse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