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英時還未過時

中大新亞書院本來有「自由論壇」的告示板,但現在已告失蹤。

1.

台灣溫若涵女士寫了一篇好好的文章,讓我感觸至深。[1]

《漢聲小百科》是我小時侯最在圖書館最喜愛的讀物。所以我從小就知道台灣最高的山是玉山,反而搞不清楚香港最高的山是大帽山抑或太平山。

和我一樣年事已高的讀者,長大後應該都有相近經驗:一齊追看大陸的《三國演義》、《還珠格格》和《雍正皇朝》;一齊追看台灣的《包青天》、《流星花園》和《惡作劇之吻》。

過去兩岸三地有共享的同步文化圈,但現在已不復存。

2.

身份認同帶來的裂縫,不但見諸台灣兩代,還進一步見諸兩岸三地。留意隔膜不盡攸關政見,那怕政見相近都漸行漸遠。

香港與台灣有奇妙的歷史巧合:都將親體制的保守陣營歸類為藍色(藍色好無辜)。那麼香港的「黃營」與台灣的「綠營」是不是同路人?

不是的。大家在網上都見慣香港人與台灣人互相怨懟,據我理解雙方都是或「黃」或「綠」的年輕世代。[2]

那怕雙方都支持民主,卻因不同的歷史際遇,兼因不同的社會環境,復因不同的地理條件,香港相比台灣實在相差太遠,雙方對政治共同體的想像其實異多同少

3.

一位學者能夠體現雙方差異。過去余英時是兩岸三地公認的學界領袖,後來我才知道不少人對他很有意見。原因之一是筆墨官司,余英時動氣時下筆不留情面,先後與若干學者搆怨。

但更大原因來自余英時的遺民志節,他曾在中研院嚴辭批評台灣不承認中國文化的「暗潮」:

「除了原居民的本土文化之外,臺灣的文化是中國文化在最近兩三百年中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枝。我們完全可以承認這個新枝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,但是以人文研究而言,臺灣的人文傳統似乎無法切斷中國大陸的遠源 ⋯⋯

一個較為近似的類比是美國文化與歐洲大陸文化的關係。美國是西方文化的新枝,而且今天在許多方面已超過歐洲大陸。但是美國人至今仍承認他們的人文源頭在歐洲。」

余英時和香港人都是遺民。香港人未必認同當朝,但或多或少都懷念前朝。無論是主動認同還是被動灌輸,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懷抱同理心(或情意結)。台灣人看到香港「藍營」有那麼多「藍絲」一定感慨萬千(笑)

4.

若干余英時著作已在香港失蹤,我對他的尊敬始終不變。但台灣就像《超人》的男主角,他沒有拋棄親生父母,而是選擇寄養父母。

超人本來對親生父母充滿孺慕,到頭來發現親生父母的期望與自己的理想完全不同。養父提醒超人:不是外星人的出身,而是你的選擇決定你成為什麼人。

超人的客觀身份(外星人)不會隨其主觀意願而改變。但人不只有一種身份,同時還有多重歸屬。我們仍有自由選擇排序,有些身份更值得我們珍重。

我們必須承認不同經歷會形塑不同世代的身份,也不要奢望僅憑說理能改變別人的認同。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善意,不要訴諸單一身份和仇恨政治。

身份會左右我們的立場,但不會決定我們的人生。就像余英時畢生懷抱中國的認同,但同時選擇做一位有氣節的遺民。

5.

多年來不少香港人都以台灣為楷模,希望倣效台派的路線,便能實現台派的目標。這種想像依然在海外蔚為流行,因為山高皇帝遠。

然而香港與台灣有太多分別,特別是台灣有天險但香港沒有,香港的地理條件不足以當不沉的航母,左右兩地走上不同的道路。我們千萬別以為網上輿論等同社會全貌,只是演算法讓同溫層太厚而蒙蔽我們。

讀者一定看得出余英時舉例背後不落兩邊的善意和中道(Golden Mean)。中道不同中庸更非妥協,而是求同存異的努力,和而不同的氣度。要爭取別人改變,必先承認和尊重對方的身份認同。

6.

余英時的遺民志節似乎有點不合時宜。但環顧眾多學者與名人都已受統戰(他們未必為了利益,而是抵受不住崇拜),余英時把持得住大節。

拙文的初版寫得極盡曲筆,詎料發表未久便遭逢許悼雲過世,很多人都趁機貶許捧余。我沒資格驟斷是非,卻發現余英時在台灣依然廣受支持。我很後悔因膽小怕事而諱於直言。余英時還未過時,他的立場依然是溝通兩代人的橋。

迄今仍未見可靠的余英時傳記。儘管坊間有些作品,但我看來遠遠未夠。當年王汎森先生的博士論文原擬研究先秦或明末,但余英時建議他研究傅斯年,從此改變王汎森一生。我期待的是這種級數的學術傳記。

無論台灣與海外有學問者多於星羅雲布。但私心始終希望余英時的學術傳記能由同鄉寫出,斯世只有香港人能體會余英時的遺民心曲。

中大新亞書院。

註釋

[1]:由於我很膽小,拙文的初版一度自我審查,隱諱了溫女士和文章名字。但思前想後覺得應以尊重為先,風險其次。因此修訂後補回文章出處,尚希原宥為盼。

[2]:香港還有一批年輕人自詡為「黑色」並經常批評「黃絲」(傳統民主派),其政治光譜多屬本土派。惟拙文無力旁及如斯複雜的議題,只能從略謹請見諒。

參考文獻

James Gunn《超人》2025

余英時《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》

沈恩《身份與暴力:命運的幻象》

葉綠舒〈我來打臉自己啦〉,FaceBook

黃哲斌〈仇恨不是民主的顏色〉,FaceBook

溫若涵〈與展覽本身無關的一些雜感〉,FaceBook

中大新亞書院。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