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洪:探無家者「傾偈」比「派嘢」更重要

1.

黃洪教授在聖公會諸聖座堂分享信仰。他回顧過去爭取全民退保,盧少蘭婆婆曾經用手指著他。

她很清楚自己有生之年都爭取不到,用手指著黃洪:「我爭取係為咗你同你哋嗰代。」沒有結果都要去做,不是為了現在,而是為了未來。

黃洪說過去爭取的目標十九失敗,但有沒有得著不在於結果。「弱勢社群嘅互相排斥好嚴重」,爭取退保時最花心機的,其實是低下階層不喜歡新移民的問題。後來各方從互相理解到互相合力,才是真正難得的過程。

黃洪呼籲我們不宜將苦難「個人化」—— 見到窮人好辛苦;覺得自己好幸福。從此要學會珍惜、要幫助別人云云。他說同情未必是壞事,但要進一步認清貧窮是由社會環境所致。

由於黃洪的研究一直關注低下階層,讓他一直提醒自己不要「消費」窮人。主持 Wisteria 點出服務窮人和滿足自己之間從來有微妙張力。助人或讓自己得到光環;卻不一定符合對方意願,「係為咗自己定為咗對方,真係要問心。」

2.

黃洪教書時會帶學生探無家者,學生常問需否帶點食物。他告訴學生可自行決定,但自己則從來「两手揈揈」。

黃洪解釋在深水埗已經有很多組織派飯,有時已派得太過。比如中秋節送月餅,忽視很多無家者已患糖尿病,嚴重的甚至要鋸腳。為免「好心做壞事」,他建議可考慮送一樽水或一塊毛巾,反而更適切無家者需要。

黃洪說不少年邁的無家者抗拒「上樓」,甚至「上樓」之後死亡率還高過露宿街頭。因為他們在街頭還會得到關心,可是「上樓」之後只能與四壁作伴,缺乏人際關係和社會關懷。

其實「傾偈」比「派嘢」更重要,「唔好放低啲嘢就走。」黃洪一直希望教會不要止於「派飯」,還可提供場地與無家者同檯「食飯」,俾讓雙方能夠平起平坐,從而兼顧物質的保障和心靈的關懷。

但黃洪認為不宜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協調,「管」反而帶來「拗撬」,不應強人從己,反而應該多舉辦同類活動,交流彼此經驗,避免再走彎路。

主持 Wisteria 分享她在神學院的經驗。由於耶魯的冬天會下雪,當地七間教會合作照顧無家者,男士負責陪無家者度過夜晚;女士和兒童則陪無家者吃飯。過程反而讓各間教會打破樊籬,「係無家者邀請七間教會互相認識。」當無家者願意信任你,得到接待的其實是我們。

附記

主持 Wisteria 分享活動的 threads:inward_little_spring
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