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銀河鐵路之父》—— 經得起風雨的理想主義

朋友告訴我他有幸去青山醫院看到南海十三郎的對聯真跡(不是人人可睹,需要申請參觀),恨得我羨妒交織。自從在《南海十三郎》看過「聽禽軒」的逸事,一直神往不已,卻始終無緣造訪青山醫院。

南海十三郎的一生是浪漫主義的極致,恰似李白的跌宕恣肆。無奈少年得志的他屢遭現實摧折,家國、事業、愛情皆盡失意,他不願意屈身俯就,寧願像煙花般自我毀滅。

後人一直討論南海十三郎究竟真癲抑或假癲。妙在編劇杜國威借用他的傳奇暗喻香港的傾城。晚景淒涼的他報案「對鞋俾人偷咗」,說毛澤東偷了他左邊的鞋;蔣介石偷了他右邊的鞋,致令他「冇路可行」。即使現在有望重演,這段「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苦生民數十年」的隱喻恐怕無望保存。

我在《銀河鐵路之父》看到了同樣的苦卻不同的路,兩位年輕人都來自殷實之家,都有濟世宏願,都矢志從文,都任性負氣。感時傷世的宮澤賢治參不透生離死別,迷失時也曾放形浪骸,不知何去何從。他只能在人間逗留三十七年,卻有幸在有生之年走出幽谷。

比較南海十三郎與宮澤賢治也許有點不公,後者有家庭為後盾,毋須經歷前者的亂離世變,洪水淊天。宮澤賢治難在一生從未得志,先送別妹妹敏子,未幾便輪到他告別。生前只收過五円稿費的他鍛鍊出沒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義,完全反映了在〈不輸給雨〉。

電影最動人一幕便是宮澤賢治臨終之時,飾演父親的役所廣司唸出〈不輸給雨〉,而且是一氣呵成地唸完整首詩。可是觀眾不會覺得離譜和突然,除了電影早已埋下伏線,役所廣司與菅田將暉的真摰也讓觀眾如在身邊。宮澤賢治不需要世人賞識,他只想要家人肯定。父親誓要盡最後努力讓兒子在死前知道,他多麼欣賞兒子走出自己的路。

我們在順境時往往激昂大義,但在逆境時往往難以自處。除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退縮,最悲壯者莫過於南海十三郎寧為玉碎不作瓦存。但宮澤賢治的不亢不卑卻更難達至,正因為他一生從未順遂,才能在苦難裡始終如一,不離不棄和大家走下去。今生只值五円的字,要留待後世翻閱《銀河鐵路之夜》才能明瞭。縱然微小也不放棄可能,歷劫窮塵依然不改此生,我就是想當一個這樣的人。

Source : Unsplash ; Author : Ferenc Horvath

已發佈

分類:

作者:

標籤: